

11月3日,山东东营的周筱赟律师,出差期间前往银行取4万元现金,被柜员要求报备用途,甚至查询过往流水。
周筱赟将这段经历发在个人公众号上,文中提到,柜员连续追问自己:“取现用途是什么?”“具体是买什么?”“上个月的某月某日,有个叫某某某的人给你转了若干元,这笔钱是什么?”

周筱赟告知对方“低于5万元,根据央行的规定,自己没有义务说明用途”,对方却回复“我们这里规定,取现1万元以上就要说明用途,否则无法取现”。
在周筱赟拒绝透露更多私人信息后,银行报警。半小时后,银行方面又称无法联系到警方,并突然转变态度表示可以办理取款业务。面对这一系列波折,周筱赟最终放弃取款。对此,周筱赟认为,银行严重侵犯其隐私权。“银行先默认每个储户都是犯罪嫌疑人,然后要求每个储户自证清白。其实,根据刑法的基本法理,即使是犯罪嫌疑人都没有自证清白的义务,而是公诉机关举证证明其犯罪。”
据媒体报道,建行东营分行回应称,柜台1万元以上要核实取款用途,是东营市反诈中心要求。但记者联系到东营市反诈中心,工作人员表示,取款是否询问资金用途,和他们无关,“这是银行自己的问题。”
据周律师讲述,事发之后,银行工作人员给他发来信息表示歉意。另据媒体11月11日报道,周筱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自己理解并支持反诈工作的初衷,但各级基层的银行不能对反诈层层加码。
有网友认为,银行一线工作人员只是按规执行,真正的优化需从制度入手。
还有网友表示理解,如果确实是诈骗怎么办?

上海多家银行取款情况:
执行标准基本相同
5万以上需预约登记
记者电话采访了上海多家银行,发现上海本地的执行标准基本相同。
农业银行某支行工作人员称,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,最多可以携带身份证和银行卡取现5万元,5万元以上则需要提前一天预约。不需要额外登记材料,只需要在反诈小程序上扫码确认即可。
招商银行某支行工作人员表示,5万元以上取现需要提前一天预约,并携带本人身份证及银行卡。工作人员表示,取现五万元以上需要在反诈小程序上做登记:“要看系统有没有额外提示,没有提示的话是可以正常办理的。如果有提示,则需要您提供钱款来源和用途的相应材料。”
农业银行另一支行工作人员同样表示,5万元以下不用预约,5万元以上取现需要提前一天预约,并携带本人身份证及银行卡。在问及是否需要登记时,工作人员表示:“如果金额大的话,需要预约时确认钱款用途,工作人员会帮助将信息上传至系统。正常用途的话是没问题的。”
专家提醒:反诈需平衡多方关系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,不能以反诈为由头,对用户的隐私权包括个人财产信息等进行检测和监控,可能会侵害用户的基本权利。专家指出,反诈需要平衡多方关系。一方面,银行柜员和运营商客服作为反诈第一线,其警觉性保护了无数群众;另一方面,执行过程中出现的“层层加码”现象值得警惕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郭旨龙表示,公共安全和公民或者用户个人权益之间的平衡要把握两个法律原则,一是法律的明确性,二是法律的合理性,即不能给用户带来极大的负担,否则会带来反噬效应。这件事,你怎么看?
综合央视新闻、周筱赟律师、华商报、中国青年报、网友评论等
新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